導 語
我國的海上風電探索起源于2007年。2007年11月8日,我國首座安裝有1臺金風科技1.5MW風電機組的海上風電項目在渤海綏中油田建成發電,拉開了我國海上風電開發的序幕。
1
3兆瓦
2010年7月10日,東海大橋風電場一期全部34臺3MW風電機組并網發電。該項目位于東海大橋東側1~4km、浦東新區岸線以南8~13km的上海市海域,平均水深10m。
總裝機容量102MW的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是我國首個大規模海上風電場,我國海上風電發展由此開始真正起步。同時,它還是歐洲以外的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是世界其他洲域探索海上風電發展的一塊里程碑。
圖源:百度百科
受多重因素制約,“十二五”期間(2011—2015年),我國海上風電發展相對緩慢,海上風電實現裝機不足100萬千瓦。未達到《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到2015年海上風電累計裝機500萬千瓦的目標。
不過這一時期,海上風電單機容量已經從3MW提升至5MW。
2
5兆瓦
2012年7月,我國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5兆瓦海上風電機組下線,結束了此前我國主要依賴引進技術的歷史。據了解,該機組是當時同類機型中“風輪直徑最大、機頭重量最輕、發電量最高”的機組。機型葉片長度為75米,風輪直徑可達154米,是當時同類產品最大的尺寸,掃風面積也實現了最大,適用于III類風區,范圍涵蓋當時90%以上的風電場,極大提高風資源的利用效率和發電量。
2014年1月16日,在龍源如東風電場的后續工程中,2臺中國海裝5MW樣機、1臺東方電氣5MW樣機、1臺遠景能源4MW樣機并網運行。
“十三五”時期,得益于前期的技術儲備,產業鏈更加完善,投融資環境更加透明,我國海上風電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階段,近海海上風電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規劃建設的福建福清興化灣樣機試驗風電場如實記錄了海上風電技術的演變。該風電場是國內領先的海上風電機組科研創新試驗平臺,以及國內首個大功率海上風電試驗風電場。
技術創新層面,8兆瓦、10兆瓦、13兆瓦、16兆瓦、18兆瓦、20兆瓦……近幾年來,適用于海上的大容量機型快速迭代勢。
3
8兆瓦
2020年4月28日02:40,隨著最后一支葉片與機艙在百米高空的精準對接,國內首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8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在三峽福清興化灣海上風電場完成吊裝。
本次吊裝的GW175-8兆瓦機組是金風科技在福建三峽海上風電產業園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最新一代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機組輪轂中心高度為110米,相當于36層居民樓的高度,葉輪直徑為175米,風輪掃風面積相當于3.4個標準化足球場,在12米/秒左右的風速條件下,單臺機組24小時能夠發電約20萬千瓦,可滿足3.5萬個家庭一天的用電量。
來源:三峽集團
2020年6月8日上午11時08分,廣東汕頭臨港海上風電產業園區,上海電氣汕頭智慧能源基地,國內首臺8MW海上風機“黑啟動”成功,發出第一度電。
“黑啟動”技術指的是不依托電網送電,運用該智慧能源項目中的光伏和儲能系統給風機送電,實現零起升壓,完成風機的首次發電。這是世界上首次實現8兆瓦級別風機的“黑啟動”,不僅是中國海上風電領域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中國新能源史上的新突破。
來源:上海電氣
4
10兆瓦
2019年9月25日,東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10MW海上風電機組在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正式下線。
2020年7月12日21時25分,國內首臺10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在三峽集團福建福清興化灣二期海上風電場成功并網發電。
機組輪轂中心高度距海平面約115米,近40層居民樓的高度,葉輪直徑185米,相當于3臺波音747并排的寬度,風輪掃風面積相當于3.7個標準化足球場。在年平均10米/秒的風速條件下,單臺機組每年可以輸送出4000萬度清潔電能,可滿足20000個三口之家1年的家庭正常用電,可以減少燃煤消耗13000噸,二氧化碳排放35000噸。
來源:東方電氣
5
11兆瓦
2021年9月28日,上海電氣風電集團重磅發布最新機型——Petrel(海燕)平臺SEW11.0-208。該機型是上海電氣傾力打造的海上風電旗艦產品,也是具備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亞洲最大直驅海上風電機組,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領域自主創新取得新突破,正式步入10MW+時代。2022年7月,上海電氣Petrel“海燕”平臺首臺EW11.0-208機組在廣東汕頭完成吊裝。
來源:上海電氣
2022年8月17日6時50分,國家電投揭陽神泉二海上風電項目順利完成全國首臺投入商用的11MW風機吊裝,標志著中國海上風電正式邁入11MW時代。
來源:國家電投廣東公司
6
13兆瓦
2022年2月22日,由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13兆瓦抗臺風型海上風電機組,在福建三峽海上風電產業園順利下線,這是當時我國已下線的亞洲地區單機容量最大、葉輪直徑最大的風電機組,也是我國下線的首臺13兆瓦風電機組。
該13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采用東方電氣定制化開發抗臺風策略,可抵御77米/秒的超強臺風,適用于我國98%的海域。
此次下線的13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針對福建、廣東等1類風區,基于已批量投運、技術成熟的10兆瓦海上直驅平臺開發,額定功率提升30%,葉輪直徑從185米增大至211米,在10米/秒的平均風速下,可利用小時數超過4100小時。以一個100萬千瓦的項目測算,與10兆瓦機組相比,選用13兆瓦風電機組可減少機位23個,節約工程造價約5億元。
來源:東方電氣
7
16兆瓦
2022年11月23日,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在福建三峽海上風電國際產業園下線。2023年6月28日,全球首臺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完成安裝。2023年7月19日,全球首臺16兆瓦超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在福建海上風電場成功并網發電,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大容量機組研發制造及運營能力再上新臺階,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該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采用四樁導管架風機基礎,輪轂中心高度152米,約相當于一座52層大樓的高度;機艙、發電機組合體重達385噸,相當于190臺越野車的重量;葉片長123米,單只葉片重54噸,葉輪掃風面積約5萬平方米,約相當于7個標準足球場大。根據該海域多年測風數據計算,單臺機組每年可輸出超過6600萬千瓦時的清潔電能,能夠滿足3.6萬戶三口之家一年的生活用電,可節約標煤約2.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5.4萬噸。
來源:央視新聞
8
18兆瓦
2023年11月10日,由中國東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研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18兆瓦直驅海上風電機組順利下線。
機組輪轂中心高度160米,相當于53層居民樓的高度。機組葉輪直徑達260米,風輪掃風面積53000余平方米,相當于7.5個標準足球場。機組滿發時,每轉一圈即可發出38度電,在年平均每秒10米的風速下,單臺機組每年可輸出7200萬度清潔電能,可滿足4萬戶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用電,可節約標準煤2萬余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5萬余噸。
來源:東方電氣
2024年4月20日,由東方電氣風電股份有限公司研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18兆瓦半直驅大功率海上風電機組首臺樣機在福建省福清市下線并發運。
18兆瓦半直驅海上風電機組是東方風電針對海上平價和競價需求推出的機組,可減少風場機位數量和運維吊裝成本,大幅降低風場建設成本,為業主帶來更好的經濟收益。
該機組風輪直徑260米,單臺機組每年可輸出7200萬度清潔電能,可節約標準煤2.2萬余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9余萬噸,具有顯著的節能減排成效。
來源:三峽福緣
9
20兆瓦
2023年6月16日,由中車永濟電機公司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功率20MW半直驅永磁風力發電機在中車永濟電機公司山東綠色能源產業園成功下線。這標志著我國大功率海上風力發電機自主研制能力又上了一個臺階,實現了20MW級以上風力發電機整機和部件關鍵技術的新突破。
來源:中車能源
2023年12月12日,明陽智能MySE18.X-20MW海上風電機組下線儀式在明陽智能汕尾海上高端裝備制造基地舉行。
該機組實現了葉片、齒輪箱、發電機、變槳系統到大型鑄件、控制系統等關鍵部件生產制造的全部國產化,適應于國內中高風速、抗臺地區,以及歐洲和其他國際高風速區域。值得一提的是,該機組基于明陽智能2600+臺抗臺風機組運行經驗,采用主動抗臺技術,可抵御17級臺風。此外,該機組還采用柔性功率設計,風輪直徑可覆蓋260-292米,最大掃風面積66966平方米,相當于9個足球場大小,以粵東風資源條件(年平均風速8.5米/秒)為例,該機組全年發電量可達8000萬千瓦時,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6.6萬噸。
來源:汕尾日報
2024年3月,全球最大的20MW漂浮式風電機組“啟航號”精彩亮相中車株洲所第四屆科技節開幕式。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漂浮式風電機組,“啟航號”實現了功率等級 16~20MW 的全覆蓋,葉輪直徑達到260+米,掃風面積約 5.31萬平方米,相當于約 7個標準足球場。該機組采用緊湊型集成式半直驅設計、漂浮平臺穩定性控制技術以及66kV箱變頂置等高尖技術。確保機組在運行過程中高效穩定,可抵御17級臺風,最大可承受風速達到74m/s。
來源:中車能源
2023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期間,明陽智能已發布了全球最大海上風電機組:22MW。
2024年2月18日,明陽智能張傳衛的接受采訪時表示:2024年,明陽智能將會下線16.6兆瓦的漂浮式風機,可以進一步向深遠海推進,同時也將推出22兆瓦到24兆瓦的全球最大容量和最長葉輪直徑的超大型深遠海漂浮式風機。新材料、新技術、包括立體融合開發等新模式,都將在這一輪創新發展中得到充分運用。
END
上一篇:無
下一篇:中國華能:加快發展海上風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