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電從海上來——廣東陽江,波濤洶涌間,巨大風機葉片迎風矗立,風機轉動間點燃了大灣區璀璨的不夜燈火。
這里的電從天上來——貴州六盤水,錯落山谷間,一排排屋頂光伏板熠熠閃光,為整個羊場鄉納木村送來光明……上天入地,翻山越海的電力圖景正在南方五省區徐徐鋪開。
2月10日,廣東、廣西、云南、貴州、海南五省區新能源總裝機容量突破2億千瓦。“十四五”來,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豐碩成果令人精神振奮,背后是南方電網公司新能源并網服務管理水平和消納利用手段的全面提升。
開辟并網服務“快車道”
要強服務,先要有一雙善觀大局的“眼睛”。
今年1月24日,由南網總調開發建設的新能源并網調度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運行。該平臺上線后,新能源項目從“規劃—建設—并網—投產”全過程清晰可見;實現全業務100%線上運轉,極大提升新能源項目審核效率;自動統計新能源投產、裝機數據,有效加強調度與市場、規劃部門的溝通聯動,提升新能源投產計劃分類管控與服務效率。
目前,南方電網新能源并網調度服務平臺已接入新能源場站超過3500座,注冊用戶超過6400個。
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南方五省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先天資源稟賦各有不同,其新能源產業發展方式也各有差異。2024年,南方電網公司全面建成首批35個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涵蓋大規模新能源并網、分布式新能源并網等7類應用場景,展現了新能源發展“因地制宜”的多樣打法。
在大規模新能源并網方面,廣東陽江海上風電和儲能示范區實踐檢驗“風火打捆送出”方式,實現大規模海上風電與火電多能互補、高效送出;云南楚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儲能示范區建成全網首個千萬千瓦級新能源基地。
在分布式新能源并網方面,云南玉溪搭建全網首家適用于新能源快速接入的停電計劃智能駕駛平臺;廣東韶關源網荷儲協同示范區大力開展配網中低壓架空線路數字孿生技術研究及應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各展神通,百花齊放,南方區域新能源高質量發展愈呈蓬勃之勢。
可觀可測可控“工具箱”助消納
51.8%——這是今年春節期間南方區域新能源最高電力滲透率。這意味著最高峰時,有一半的電來自新能源。
如何在高滲透率的情況下依舊最大化利用消納同時兼顧電網安全?十四五以來,南方電網公司全面提升新能源可觀可測可控水平,“十八般武藝”之下,新能源正逐步擺脫“看天吃飯”的窘境。
可觀,是讓新能源活動過程全程看得見。
南方電網公司以數字電網為載體,推動數字化技術與電網業務深度融合,建成及推廣應用云邊融合智能調度平臺,打通層級壁壘,實現網省地多級數據貫通、資源互通,同時建成新能源調度運行管理平臺,實現南方五省區新能源運行情況的監視分析全覆蓋。
可測,是把準規律,先發制人預測新能源活動軌跡。
南方電網公司開展全國首個新能源功率預測價值生態圈培育計劃,引導國內外最強力量提升新能源預測精度。“目前,南方電網全網新能源短期、超短期預測準確率分別達91.2%、89.4%,為新能源跨省消納創造了條件。”南方電網電力調度控制中心水電及新能源處經理王皓懷說。
可控,是用好用活“工具箱”,保障新能源最大化消納。
由南方電網公司自研的“大瓦特·馭電”正成為電力系統分析與控制的“超強大腦”。通過精準刻畫電力系統的安全邊界、精細安排各類電源的發電計劃,實現精細化到按小時分析制定全年至少8760個電網調度運行方式,最大限度提升消納水平。
抽水蓄能、新型儲能也是助力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工具。2024年,南方區域抽水蓄能機組調用次數和時長分別突破4萬次、11萬小時,均創歷史新高;全國首個大容量鈉離子儲能電站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領域唯一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獲批落地,有力支撐新能源的高比例消納利用。
道阻且長,行則將至。下一步,南方電網公司將重點攻堅分布式光伏群調群控、新型儲能調用機制建設等系統調節能力和源網荷儲協調控制難題,積極應對新能源裝機規模迅速擴張帶來的挑戰,續寫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精彩篇章。
南網報記者 張玲 黃勇華
廣東
分布式光伏實現數智化管控
1月10日,廣東電網公司江門供電局通過運用邊緣集群技術,成功實現了對中創新航、譽信實業兩個分布式光伏電站發電出力的實時、精準柔性調節功能。這一創新突破,不僅標志著江門在新能源管理上邁出了重要一步,也意味著電網從傳統的“剛性監控”向“柔性調節”轉變。
江門供電局系統運行部易晉介紹,按照邊緣集群技術要求在廠站端配套部署邊緣網關后,調度人員可以像“指揮官”一樣,根據電網需求和光伏發電能力,下達發電指標命令,通過邊緣網關實現逆變器級別的控制,從而達到對光伏電站柔性調節的目的。
分布式光伏不僅是鄉村振興的綠色引擎,更是助力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中重要的一環。近年來,廣東大力支持分布式光伏高質量發展,截至2025年1月底,累計并網投運分布式光伏項目30.8萬個,并網容量2853.8萬千瓦。
截至2025年1月底,佛山地區分布式光伏裝機總容量超352萬千瓦,位列全省第一。為應對海量分布式光伏并網,廣東電網公司佛山供電局在全網率先成功研發分布式光伏并網全過程線上智能審批功能,各專業并網審批平均耗時從9天縮減至4天。
“我們以新能源業務及臺賬數據為基礎,破解專業壁壘,實現業務與數據高度融合。同時將新能源管理業務指導書及管理相關要求轉化為算法條件,實現了分布式光伏并網分層分級全智能分析。”佛山供電局電力調度控制中心新能源及儲能管理專責鄺梓佳介紹,該功能兼顧考慮已審批通過未并網的在途光伏項目影響,保障分布式光伏的安全并網與消納,為光伏接入管理業務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力和更智能的決策支撐。
近年來,廣東電網全面推進分布式光伏業務便捷化,精簡分布式光伏并網服務環節,居民、非居民光伏分別精簡為2至3個環節。同時,通過推動低壓分布式光伏業務流程“三合一”、試點開展預約服務、簡化辦理資料等方式,壓縮并網服務時限。“目前,我們在江門、梅州、韶關試點開展分布式光伏遠程復驗代替現場復驗,通過制定遠程復驗標準,實現‘客戶免等待、基層免跑路’,一單復驗辦理時間由3個小時降為0.5個小時。”廣東電網公司市場營銷部新能源及綜合管理科專責蔡開晶補充,后續根據試點應用情況逐步全省推廣遠程復驗模式,進一步提升并網服務效率。
“我可以通過‘南網在線’直觀了解每天項目發電量和上網電量,查看項目電量與氣溫趨勢關聯情況,對每天電量心中有‘數’。”中創新航廠務部主任朱亮表示,柔性調節讓其光伏收入更穩定,現在光伏發電基本都能實現盡數上網,光伏結算體驗也在持續提升。
(歐陽逸雪 趙艷 張曉杰 劉思廣)
廣西
AI賦能新能源擔當新增電源主力
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月底,廣西新能源裝機規模達4316.4萬千瓦,同比增長56.2%,占比攀升至44.6%,成為廣西裝機第一大電源。風光持續擔當新增電源主力。2024年,廣西新增風電裝機達526萬千瓦,占南方五省區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的55%。
2024年底,我國西南地區首個海上風電項目——防城港海上風電示范項目A場址工程正式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至此,廣西電網公司集齊水、火、核、陸風、海風、光等多種電源,成為我國西部首個擁有如此多元電源結構的省級電網。
“新能源具有隨機性、間歇性、波動性等特點,所以風電日發電出力常出現大幅波動。”廣西電網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高級經理唐健介紹,“以2025年1月14—15日為例,短短17個小時內,風電出力從70萬千瓦猛增至1200萬千瓦,滲透率高達50.7%。”新能源電力滲透率持續上升,加之復雜多變的氣象條件,電力系統的負荷預測和清潔能源消納面臨的挑戰愈加嚴峻。
面對這些難題,廣西電網公司積極探索,充分發揮AI強大效能。采用“人工智能算法+人工預報員”方式,不斷優選氣象源與AI算法組合,依托海量電力數據,搭建廣西電網全時空尺度負荷、風電、光伏集群及水電群的預測模型庫,并推廣相關技術廣泛應用。同時,研發廣西水電數據驅動與發電預測系統、節能調度系統、新能源調度綜合管理、綜合負荷預測系統、極端氣候條件下新能源對電網影響的預警系統等五大平臺。通過這些舉措,有效破解高比例新能源電網面臨的源—網—荷協調難題,顯著提升了系統及分區域負荷預測、可再生發電預測水平,為電力可靠供應與新能源消納提供堅實支撐。
“我們不斷優化人工智能算法,賦能‘風光水荷’精準預測。2025年1月,風電短期預測準確率提升顯著,環比提升1.3%,同比提升5%,為多電源優化調度提供有力保障。”唐健介紹。
在調峰技術方面,廣西電網公司創新提出基于“省級自駕駛+省地聯合計劃值+省地新能源AGC”的新能源調峰技術路線,實現新能源“一鍵調峰”。并充分發揮輔助服務市場作用,2024年全年調峰市場交易達293天,騰出消納空間26.3億千瓦時,助力新能源最大限度消納。
此外,廣西電力交易中心還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技術,優化電力交易系統,首創“碳電尋源”系統,實現碳足跡可視化。上線綠色電力交易功能,確保綠色電力交易高效,擴大廣西新能源市場化消納空間。
下一步,廣西將深度融入南方區域電力市場,開展現貨市場長周期連續運行,探索新能源富余時段跨省跨區綠電交易機制,多渠道促進新能源消納,在綠色能源發展之路上穩步前行。
(陸冬琦 黃馗 黃飛)
云南
新能源裝機突破五千七百萬千瓦
云南電網公司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2月10日,云南電網新能源裝機總容量達5725萬千瓦,其中風電1663萬千瓦、光伏3994萬千瓦。
自2021年全面啟動云南高比例清潔能源新型電力系統省級示范區建設以來,云南立足資源稟賦優勢,錨定“做大風光”電源建設目標,新能源開發“換擋提速”。不到4年時間,云南新增新能源裝機4400萬千瓦,實現了新能源裝機從不到1300萬千瓦到突破5700萬千瓦的跨越。
云南電網公司全力強化電網規劃建設,主動靠前服務:優化電源項目評審流程,持續補強電網核心節點,加快新能源并網手續辦理,大力實施多能源互補優化調度……一系列優質服務,促使云南穩定電源和調節性資源建設明顯提速,2024年,托巴水電站140萬千瓦機組全部投產發電,410萬千瓦煤電核準建設,富民、祿豐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永仁致信、中核臨翔等一批共享儲能項目投入運營。
2024年,云南電網公司緊緊圍繞云南綠色發展戰略,依托主動服務新能源并網理念,不斷刷新發展“加速度”:提前建成投產500千伏楚雄北部光伏接入系統工程,加快建成220千伏元謀縣平新光伏電站接網工程、盤溪黑泥坡光伏發電項目送出配套間隔、母麥地光伏電站送出配套間隔工程,110千伏匡遠光伏電站配套間隔、張官營光伏電站配套間隔工程……截至2024年12月,云南省全年共建成新能源配套接網工程18項,建成新能源配套間隔工程53項。
云南省具有電力供需形勢“變數多、變化快、平衡難”,主要流域來水再現豐枯急轉,加之新能源大規模投產,調節能力不足等問題。
云南電網公司全力優化供需調度,統籌“保供應、促消納”要求,最大程度提升清潔能源利用效率,探索出極具云南特色的“蓄能保供”和用能管理“四道防線”;同時協同發揮南方電網資源配置大平臺作用,積極融入區域大市場建設,有效運轉西電東送月、周“計劃剛性、過程柔性”機制,最大限度進行一次能源跨時空優化,加強水火風光聯合優化調度,有效化解了近年來極端氣候對云南能源安全保供帶來的風險,清潔能源連續六年消納率超過99%,同時滾動優化西電東送安排,加強需求側響應應對新能源出力波動,有力支撐全省發電、用電、送電量持續保持兩位數增長。
目前,云南省集中式新能源并網容量已達5443.77萬千瓦、占比35%;清潔能源裝機達到1.41億千瓦,占比超90%,為云南經濟社會發展與大灣區建設注入了不竭的“綠色動力”。
(施超 錢富君 李琛)
貴州
新型儲能規模最大調節最優
近年來,貴州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新能源裝機占比不斷提升,已成為貴州第二大裝機電源。為應對新能源發電波動性、間歇性對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帶來的挑戰,貴州電網公司積極探索新型儲能發展路徑,加快推進電化學儲能項目建設。截至目前,貴州電網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241.5萬千瓦,貴州新型儲能發展邁上新臺階,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4年,貴州電網公司印發了南方電網首部電化學儲能電站調度運行管理規定,為儲能電站的“三公”調度、合理高效利用及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等提供了制度保障。
“提升儲能‘可控’水平,將調控周期由3分鐘減少至5秒鐘,實現了對儲能電站充、放電功率的實時控制,效率大幅提升。”貴州電網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水調與新能源部總經理賀先強說。
針對儲能峰平谷充電電價時段與新能源實際發電特性不完全匹配的情況,貴州電網公司積極向政府主管部門報告,加強政策引導和支持,推動儲能產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通過完善峰谷分時電價機制、探索建立電網側獨立儲能電站容量電價機制等措施,增強企業參與儲能市場的積極性,解決儲能調用消納新能源的瓶頸。此外,貴州電網公司還積極推動儲能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加強關鍵技術裝備研發,加快儲能產業鏈的構建和完善。
2024年,貴州新型儲能共完成充放電調用4885場次,按全容量折算等效循環次數4831次,累計充電電量12.68億千瓦時,放電電量9.63億千瓦時。通過合理安全儲能調用增加消納新能源電量6.22億千瓦時,最大限度減少了新能源棄電,緩解了調峰壓力,同時在度冬和春節期間最大放電電力160萬千瓦,有效緩解了高峰時段供應緊張形勢,有效提升了電網調節能力,保障了電力安全可靠供應。
新型儲能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對于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貴州依托煤電能源產業優勢,以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建設為重點,全力打造多產業融合發展的綜合性新型能源保障體系。同時,新型儲能的建設助推貴州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研發生產基地建設,促進“新能源+儲能”深度融合、共同發展。
下一步,貴州電網公司將繼續加大新型儲能發展力度,優化儲能布局,推進儲能市場化運營,參與電能量市場和輔助服務市場,豐富交易品種,通過靈活有效的市場化手段,促進新型儲能“一體多用、分時復用”,進一步豐富儲能的市場化商業模式,推動新型儲能與新能源、常規電源協調發展,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貢獻力量。
(陳舉 李松蔚)
海南
小網多能調度的創新實踐
2024年12月31日02時00分,總裝機容量60萬千瓦的華能臨高海上風電場項目正式并網發電,隨著風機葉片緩緩開始轉動,發出海南第一度海上風力綠電。
近年來,海南新能源步入發展快車道。截至2025年1月底,以光伏為主的新能源裝機占比高達42.9%,相比2020年翻了近五倍,躍升為該省第一大電源。作為全國最小的省級電網,海南電網公司以“小體量、大擔當”的氣魄,直面新能源迅猛發展和并網的挑戰,勇當海島多類型電源優化調度的踐行者,為海南自貿港建設注入綠色發展動能。
“十四五”以來,海南新能源裝機實現跨越式發展。截至2024年底,該省新能源裝機容量、發電量占比分別達42%、23%,成為第一大電源類型,新能源占比在全國也是位居前列。
“新能源發電裝機占比持續提升,風、光資源間歇性、波動性等不確定性特點,大規模并網將給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帶來巨大壓力。”海南電力調度控制中心主網調度部高級經理李卓表示,到2025年全省清潔能源裝機占比要達到70%以上,無疑對電網消納能力提出了嚴峻挑戰。
2024年6月,海南電網最高統調負荷首次突破800萬千瓦,僅相當于內地一個中等城市的用電規模。預計2025年海南新能源裝機將突破1000萬千瓦,新能源最大出力已超過負荷的60%,遠超電網承受能力。
小體量電網負荷與大規模新能源消納的博弈,使得海南電網系統調峰壓力持續加大。如何在保障系統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新能源全額消納,成為海南電網公司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隨著海南新能源滲透率最高達75%,處于全國前列,對清潔能源消納調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海南電網公司從多類型電源優化調度入手,開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創新性工作。
海南電網公司成立綠色低碳電力調度團隊,發揮專業優勢和創新精神,與海南省氣象局建立日常會商機制,開展熱帶海島環境下新能源預測技術研究,為新能源消納提供技術保障。同時,精細化利用抽水蓄能機組削峰填谷功能,為新能源發電留足空間,成功保障了2024年新能源發電利用率達到了99.87%,位居全國第四、南方五省區第一。
海南電網公司還出臺了《新能源及儲能并網服務指南》,優化并網時限,提供“全流程、一站式、保姆式”服務。此外,該公司大力推進電力調峰輔助服務市場的建設,研究制定公平合理的市場化出清及分享分攤機制,建成海南調峰輔助服務市場系統,印發《海南電力調峰輔助服務市場交易規則》,清潔能源累計獲得超過3.6億千瓦時額外發電空間,為海南省綠色低碳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郭衛華 郝冠斐)
深圳
虛擬電廠發展規模持續壯大
據深圳虛擬電廠管理中心最新統計數據,截至目前,深圳虛擬電廠調控管理云平臺累計實施精準響應101次,調節電量超560萬千瓦時,按照深圳正常居民用戶家庭每戶年度用電在3500-4500千瓦時進行測算,相當于深圳1500戶家庭生活一年的用電量,等效減少碳排放約4681噸。深圳虛擬電廠發展規模持續壯大,成為深圳提高新能源接入承載能力和供需平衡能力的重要抓手。
近年,深圳積極發展新型儲能、光伏等優勢產業,計劃到2030年實現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240萬千瓦。一方面,新能源本身所具備的波動性、隨機性、間歇性,給電力保障帶來挑戰;另一方面,這些新型可調資源也給電網互動帶來巨大的調節潛力。在此背景下,深圳虛擬電廠調控管理云平臺大顯身手,通過聚合光伏等分布式資源并加以優化控制,即可作為“正電廠”向電力系統供電調峰,也能作為“負電廠”加大新能源消納,配合填谷。
“我們政企協同,全力推進社會可調資源改造接入虛擬電廠調控管理云平臺。2024年,平臺新增接入容量125萬千瓦,同比增長49%;實時最大可調能力達100萬千瓦,同比增長100%。”深圳虛擬電廠管理中心虛擬電廠管理經理李江南表示。
深圳供電局還積極開展需求側管理頂層設計、運營平臺建設等工作,積極挖掘虛擬電廠在應對負荷高峰、斷面重過載、主變重過載等應用場景中的調節能力,通過源荷有效互動,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充分消納新能源。“2024年我們新增多時段交易功能,引導深圳市新能源汽車—樁—網進行互動,繼續豐富虛擬電廠精準響應場景,在最高負荷日中,實時負載率嚴重的饋線同比減少20%,全年精準響應的次數較2023年翻了一番。”李江南說。
深圳虛擬電廠規模擴大,為國內虛擬電廠管理、技術、應用等方面樹立起了標桿。2024年,深圳成立國內首個地方虛擬電廠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負責承擔深圳虛擬電廠領域內技術標準文件的制修訂、宣貫、實施、復審和解釋等工作,加快推動虛擬電廠技術標準化、規范化進程。
“虛擬電廠為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風電等分布式新能源提供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有助于探索分布式新能源多樣化盈利模式,減少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進一步推動能源供給結構轉型。”深圳虛擬電廠管理中心總經理程韌俐表示,接下來,該中心將依托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承接落實南網總調涉及虛擬電廠等相關文件的編制,推動虛擬電廠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帶動更多企業加入虛擬電廠產業鏈。計劃到2025年,全市源網荷儲一體化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建成具備120萬千瓦級以上可調能力的虛擬電廠。
(楊晶晶 舒鈺成 蔣季儒)
■ 記者觀察
以創新之筆繪就“兩型”建設新圖景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我國能源革命正加速推進。南方電網公司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截至2月10日,南方五省區新能源裝機突破2億千瓦。從2020年至今,短短四年實現四倍躍升,新能源占比從15%躍至36.6%,成為區域電力供應的第一支柱。這不僅是一組數字的突破,更是能源體系深刻變革的生動注腳,展現了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南方實踐”。
破立并舉,構建新型能源體系。面對能源轉型的歷史命題,南方電網公司以戰略眼光謀篇布局。從世界首個±800千伏特高壓多端柔性直流工程投產,到新能源并網技術的持續突破;從建設覆蓋城鄉的智能配電網,到構建“風光水火儲”多能互補體系,每一步都彰顯著“先立后破”的改革智慧。特別是在構建適應新能源大規模消納的電力市場機制方面,南方區域電力市場率先實現全域結算試運行,通過市場化手段破解消納難題,為新能源發展開辟出制度創新的新賽道。
創新驅動,激活綠色發展動能。在云貴高原的風電場,在海南島的漁光互補基地,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虛擬電廠,處處可見科技創新的身影。數字電網建設讓電力調度系統具備了“超強大腦”,源網荷儲協同控制技術賦予電網柔性調節能力,而世界領先的異步聯網技術更讓復雜電網安全運行成為可能。這些創新成果不僅破解了新能源隨機性、波動性帶來的技術困局,更催生出“新能源+儲能”“綠電交易”等新業態,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綠色動能。
協同發展,書寫區域共贏篇章。從橫跨天塹的“西電東送”大動脈,到貫通五省區的綠色電力交易大平臺,南方電網公司始終踐行著區域協同發展的國家戰略。通過優化電力資源配置,讓云南的清潔水電、廣西的海上風電、廣東的分布式光伏在更大范圍內互聯互通,既緩解了東部能源需求壓力,又帶動了西部綠色產業發展。這種全網一盤棋的能源協作模式,正在書寫著“東西互濟、優勢互補”的共贏故事,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能源支撐。
站在新能源裝機突破2億千瓦的新起點,南方電網公司正以更宏大的視野謀劃未來。隨著數字電網技術突破、數字能源體系完善、電力市場改革深化,一個更清潔、更智能、更安全、更具韌性的新型電力系統正在成型。這場深刻的能源變革,不僅關乎電網企業的轉型升級,更是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落子。南方電網的實踐啟示我們:以創新破解轉型難題,以協作凝聚發展合力,能源革命的壯美畫卷必將愈發生動多彩。
上一篇:無
下一篇:中國海上鉆井數首超千口大關